本站网址:www.jdt365.net 简体繁体

地方召会关于“教会”的立场及其现实意义

地方召会关于“教会”的立场及其现实意义

壹、引言

我是一个在地方召会里过生活的基督徒,在与其他宗派的基督徒交往中,谈到关于神、关于基督等一些基本信仰问题时,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是一谈到地方召会的立场,他们多少都会有一些微词。为了能说明地方召会关于“教会”的立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先从“教会”一词的来源以及关于“教会”的相关教义谈起,然后详细解释了“召会”一词的由来、何谓“地方召会”,并对召会的地方立场、召会的两面以及召会地方立场的现实意义作了论述,最后提出了我们该有的态度:正当的接纳圣徒。希望能借此消除与朋友之间的隔阂,加深彼此的了解。

贰、“教会”的相关论述

一、“教会”一词的来源

旧约圣经用“qahal”这一希伯来词,来表达召集一批“会众”。在七十士圣经旧约希腊版本中,用来翻译“qahal”一词的是希腊词“ekklesia”;当使徒保罗写信给某一地点聚会的信徒时,他也是用“ekklesia”这个词来指称这个群体,例如林前一2:“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这里“教会”一词原文就是“ekklesia”;路加在《使徒行传》亦常用“ekklesia”这词来表达一群生活在某一城市而且常常一起聚会的信徒;中文“教会”就是从希腊词“ekklesia”翻译过来的。[1]

二、与“教会”有关的一些论述

教会建立初期,教父对教会的论述发展的并不完全,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早期信徒认为耶稣将会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内再次重临世界,教会仅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性团体,一群有共同信仰,过着敬虔生活,等待基督再临的基督徒。二是由于在基督教发展的早期,社会与政治环境对基督徒相当不利。[2]

虽然在初期教会或中世纪,教会论都不是独立讨论的核心,但是,很多教父和神学家都有对教会的论述。爱任纽曾说:“教会在哪里,上帝的灵也在哪里。”四世纪耶路撒冷的欧利罗将教会描述为独一、圣经、大公的和使徒的。居普良也有关于教会的著作。[3]奥古斯丁认为,教会分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有形教会是现世的、可见的教会,是现在的具体的教会;无形教会是未来的、精神的教会,是末日审判之后的教会。[4]。马丁路德认为,教会真正的较好的标志是福音的宣扬,而不是一个庞大的教牧圣职队伍,哪里有神的真道,哪里就有信,哪里就是真教会。加尔文认为,真正的教会有两个标志:宣教神的道和执行圣礼;并且,加尔文把教会分为两个维度,“不可见的教会”全部是神所挑选的,是现在世人信和望的对象;“可见的教会”是今世地上的教会,包括被挑选的和沉沦的。[5](许志伟,291-292)神学家艾利克森把教会定义为“那些因基督的死与神和好且领受生命的人的集合体。”[6]

总体来说,我个人更倾向神学家伯克富的论述。伯克富认为,旧约圣经中提到“教会”此专名时,是从“呼召”的字根演变出来的,新约中“教会”一词最普通最重要的用法也是从动词“召出来”所变成的名称。所以旧约与新约的“教会”都是表明神所呼召出来的会众。[7]

叁、地方召会关于“教会”的立场

一、“召会”一词的由来

 “教会(church)”一词起初的使用,是因当初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中国人认为他们是来传教,所以称基督徒的聚集为“教会”。1928年,弟兄会在英国被兴起,领头人达秘在圣经译本里,不用“church”而用“assembly”,用以指基督徒的聚集。中文的“召会”一词先由“神召会”此基督徒团体所采用,他们称自己为“Assembly of God”,翻译为中文“神召会”。1936年左右,德国Henry Loak翻译《新约全书国语新旧库译本》时,也用“召会”这词代替“教会”。[8]

二、何谓“地方召会”

“地方召会”又被称为基督徒聚会处,聚会所,召会等。王艾明牧师认为,从其教制形态,特别是其祈祷、团契、牧养和信仰表述等来看,地方召会是属于西方主流宗派教会之外的自由教会范畴。1920年,原美以美会家庭背景的倪柝声,受到当时中国著名女兴奋布道家余慈度(DoraYu1873-1931)的影响,开始思考和摸索直接从圣经启示中领悟信仰的奥秘,而非承袭西方在华差会的布道和牧会模式;走上脱离西方差会,特别是大宗派教会传统而另建中国基督徒自立或自主型教会之路。[9]这就是现在的地方召会的源起。

关于“地方召会”的名称,从倪柝声创立地方召会起,一直是一个为人所议论的话题。虽然外界常称呼地方召会为小群或聚会所等,但地方召会并不以此自称。地方教会强调“一地一会”,并且教会本身没有其它名称。仅以所在城市的名称作为标称,例:某某市召会。[10]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地方召会”是指一个信仰团体,该团体接受倪柝声、李常受所教导的圣经真理教训及实行,认为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教会,以地方为名称、为范围,后来因为其重新翻译圣经,认为用“召会”一词比“教会”更符合圣经的原意,因此他们称为“地方召会”。[11]

三、 召会的地方立场

首先必须看见“立场”不是指“根基”,对于一个房子来说,“立场”是房子建造在其上的位置;“根基”是房子的基础。林前三11:“因为除了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以外,没人能立别的根基。”[12]由此可知,基督是召会建造的根基。而召会的立场就是召会所在的地方。徒八1:“就在那日,在耶路撒冷的召会大遭逼迫,……”[13]主耶稣复活之后,产生的第一个召会是在耶路撒冷。所以耶路撒冷成了那召会的立场。然后召会从耶路撒冷扩展到安提阿,又从安提阿扩展到以弗所、哥林多、和许多其他城市。所有这些召会所扩展的城市,就成了召会立在其上的立场。这乃是真实的一的独一立场,就是召会的地方立场。[14]

四、召会的两面

地方召会认为,召会有两面,宇宙一面和地方一面。召会在宇宙一面是独一的。弗一23:“召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在万有中充满万有者的丰满。”[15]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是召会宇宙的一面,因为基督只有一个身体,这身体在宇宙中是独一的。[16]

就召会地方一面而言,召会彰显于许多地方。神彰显于基督,基督彰显于召会,而召会彰显于地方召会。一个宇宙召会彰显在地上的许多地方,成为许多的地方召会。召会在一地的彰显,就是那一地的地方召会。召会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以一城为一地方召会的界限和立场,在各个城市担负耶稣基督的见证。[17]

五、召会地方立场的现实意义

召会地方立场不仅是照着圣经的启示而有的实行,更是有现实的意义。第一,召会实行地方立场可以限制混乱,保守神子民真正的一;唯有藉着独一的地方立场,召会才得以被保守在一里,没有这立场,召会自然而然会分裂。第二,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不能单独,总要有一个团体的事奉,而召会的地方立场使关于神的事奉能实际得着表显。第三,召会建造在确定的地方上,使关于神的真理得以实际的实行。[18]召会的地方立场不只是拯救我们,保守我们,更使我们能在独一正确的地方建造基督的身体,以完成神的旨意。

 肆、该有的宽宏态度——正当的接纳圣徒

一、使徒的榜样

罗十四1-3:“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是为判断所争论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视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可审判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接纳他了。”[19]保罗对吃的事有一些不同的观念,但是他没有下断案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他却在此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宏的态度,“吃的人不可轻视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可审判吃的人”。所以,在接纳的事上,保罗完全是我们的榜样。

二、正当的接纳圣徒

不仅如此,保罗在这里也给我们看到一个原则:要照着神接纳。人只要接受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作他个人的救主,无论他在其他一切事上所持的观念是什么,神就立刻接纳他。神的接纳是我们接纳的基础,我们的接纳不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主张。神既然这样接纳人,我们也必须照样接纳人,我们这样正当的接纳所有的圣徒,就使我们能持守正当的一。[20]

伍、结语

约十七22:“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成为一,正如我们是一一样。”[21]这是耶稣向父的祷告,也是神心头的愿望,使地上的教会能够成为一。今天,凡是体贴神心意的基督徒,都该照着圣经的启示,回到教会正当的立场上,使教会能够成为一。

当我们坚守召会地方的立场时,会遭受一些人的反对,但我们不能因为怕人反对,而避讳不讲召会立场这个真理。主也没有意思要我们带领别人,到我们中间来聚会。人到那里聚会,如何事奉主,完全是人在主面前的事。我们该做的,就是在圣灵的带领下,靠着圣灵的能力,尽我们所能、所有的,到各处去传扬、扩展神的福音,就是把福音传给万民。[22]这是主对门徒的托付,也是召会的责任。

 



[1]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4

[2] 同上,290

[3] 卡维里,《教会论——全球导览》,陈永财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10),4-6

[4] 肖存远,<奥古斯丁的教会论及其对中世纪影响>(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19),24

[5]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91-292

[6]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郭俊豪、李清义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0),283

[7] Louis Berkhof,《基督教神学概论》,赵中辉、宋华忠译,三版(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9),231

[8] 李常受,《主恢复中划时代的带领(一)新路实行的异象与具体步骤》(台北:台湾福音书房,2008),143-144

[9] 王艾明,<自治: 中国基督教唯一合理的教制设计>,《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http://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60202210239:22 am)。

[10] 张证豪,<台湾众召会的变迁(1984-2015):神学与教会组织之因素>(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5),113

[11] 李铭伦,<台湾“地方召会”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所硕士论文,2013),16

[12] 《圣经恢复本(新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2011),523

[13] 同上, 385

[14] 李常受,《召会实际的彰显》第六章召会的立场(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电子书。

[15] 《圣经恢复本(新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2011),651

[16] 李常受,《新约总论》第199篇召会——召会的两面(一)(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1993),电子版。

[17] 李常受,《新约总论》第200篇召会——召会的两面(二)(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1993),电子版。

[18] 李常受,《召会的立场与身体的事奉》第三篇召会的立场与工作原则(二)(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电子版。

[19] 《圣经恢复本(新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2011),499

[20] 李常受,《召会实际的彰显》第七章为着一该有的态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电子版。

[21] 《圣经恢复本(新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2011),338

[22] 李常受,《召会的三方面之二——召会的历程》第十九篇我们在这时代该有的态度(台北市:台湾福音书房),电子版。

 
 
本文链接:http://www.jdt365.net/post/1721.html
「仅供阅读参考,引用请注明出处」

美地之声 > 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