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jdt365.net 简体繁体

召会本土化全球化关键是圣经

「召会能够本土化和全球化,不是靠策略,背后最重要的力量是圣经。」台北市召会周复初长老,于2015年5月15日在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周座谈会中分享「台湾本土教团的国际化策略”时表示,「全球化”亦「本土化”看似矛盾的概念,但在召会确是同时存在,这不是靠着策略,乃是对神的「异象」、「愿景」。

早期中国教会本土化强调的是三自:自养、自传、自治,过去宣教士认为要先自养,但中国传道人却认为要先自传和自治,自然会产生自养。倪柝声开创「地方召会」,被学者称为近代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成功实践者之一。事实上,倪柝声所做的完全不是为「本土化」,倪柝声只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圣经」,这才是真正本土化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宣教推动力在于愿景

周复初长老表示,召会在海外开展,先将圣经或书报翻译成当地语言。他以柬埔寨为例,先翻成柬埔寨文的小册、书报和圣经,在大学校园内让学生阅读,并且形成读经小组,去得着本地人。此外,召会也在当地成立训练中心,让青年人一起生活,接受训练。

台湾很多宗教团体都在思考如何到全球宣教,以为宣教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事实上并不然。周长老曾经和一位学者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论是「宣教真正的推动力是愿景」;太强势的语言,有时反而影响到宣教,他们乃是用语言,刚好地将愿景和圣经真理说明清楚,当地的人得到后就分享出去。

他提到,今年召会举办的国际华语特会,海外有来自五十五个国家、超过六千人参与,参与者都是因有相同的愿景而来。召会的愿景:「一个基督的身体,众地方教会」,年轻人就是带着愿景,以及对于圣经的认识,愿意到全球各地方去传扬,所以目前召会散布在120国家。

到各地做见证人

政大国际关系中心助理研究员王韵回应时提到,一群人愿意离开舒适圈到海外拓荒,可能语言不通,还要面对当地人对宗教的敌意,是什么力量让信徒愿意牺牲奉献,冒生命危险去到那里?在当地可能会遇到政治、经济等问题,是否要做转化的调整,是否因时因地制宜?即使我们初衷是为帮助他们,但若对方要逼表态时,该怎么办?

周复初长老回应说,会离开舒适圈到全球去,因从使徒行传记载,这就是耶稣对第一代门徒传福音的托付。所谓「见证人」在希腊原文就是「殉道者」,就是要门徒用生命去见证(殉道)。当每个基督徒有基督的生命在里头,愿意用性命来做见证,所以他们愿意到全球去。

他说,召会看见的是「一个身体」,但是「地方教会」是很多的,弟兄姊妹到各地方去,因为他们抱持异象,是去做见证人。因此他们建立的不是母会的分会,或自己的教会,乃是当地的地方召会。可能待了二、三年或二十年后,当地人能够自养、自传、自治后,他们就欣然离开。

但当地基督徒也得着相同愿景,他们也一同加入全球化行动,所以不但在当地本土化,也一同有份于全球化行动。例如过去在前苏联传福音,是各一位中国人、美国人和俄国人向当地人传福音,这三个国家的人原本是势不两立,却因为福音缘故,愿意抛弃传统文化成见在一起,所以福音开展就很快速。【记者李容珍台北报导】

(基督教论坛报)

本文链接:http://www.jdt365.net/post/165.html
「仅供阅读参考,引用请注明出处」

美地之声 > 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