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jdt365.net 简体繁体

宝贝放在瓦器里

基督徒信仰实际的性质

保罗不仅在写哥林多后书时有这双重感觉的经历,还有两大段经文表明这是他常有的经历。(四8~10,六8~10。)的确,从这封书信的开头到结束,几乎保罗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带着这一种语调。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贯通全书的支配原则,用他自己的话说,最恰当的就是:“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四7)从头一章我们就看见这“宝贝”放在瓦器里,直到末了一章,我们不断看到瓦器,也不断看到宝贝。“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这句话可能最清楚的说出基督徒信仰实际的性质。基督徒的信仰不是瓦器,也不是宝贝,乃是“宝贝放在瓦器里。”

衡量尺度的改变

所有人,不管是否基督徒,都有自己所认为理想的人。对于怎样才是好人,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作某些事,有某种行为,或者他是某一类的人,那就是个好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既定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合乎这个标准,我们便称他为“好人。”得救以前,我们有某种标准;得救之后,当然我们会发现,从前所称羡的人不再值得我们称羡了。我们现在以新发现的亮光来衡量他们,就看见他们的短缺。我们衡量的尺度改变了。我们以前甚至对基督也有自己的看法。得救以前,我们对祂有一些属人的意见;但得救之后,因着圣灵开启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见祂真实的本性,这些意见也都被抛弃了。结果,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基督徒生活的新标准;我们一面以这个作为努力的目标,另一面又以此为衡量别人的尺度。这是相当不错,但在这一切之上,我还要指出,关于怎样才是真基督徒,神的想法甚至可能比我们所想的要求更多,所以祂可能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调整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

对于圣别的观念

关于圣别,我们的看法如何呢?我们很容易认为,圣别就是没有一点瓦器的光景。我们想像,如果我们能达到一种地步,能控制自己喜好和情感,以致这一切好像销声匿迹,我们就达到圣别的地步。我们幻想着,我们若能压抑自己的感觉,以致不觉得受苦,不为天然关系所摸着,就是属灵的证明。实际上,我们以为属灵就是不再有人的一面;于是许多人就努力遮盖瓦器,误以为看不见瓦器就是圣别。若有人这样作,我们立刻就看得出来,因为他是很不自然的。他不敢放松自己,也不敢自由的说话行事,恐怕瓦器要显露出来。但这样的人不认识真正基督的信仰。他是做作的,他用人工来遮盖真实的光景。他克制自己使得瓦器不被暴露。阿!许多人想,如果他们能够达到一种光景,不在意别人在他们面前时所作的或所说的,他们就真的达到基督徒的圣别了。

对于基督徒的观念

当我刚开始成为基督徒时,对于基督徒该如何,我也有自己的观念,并且我尽全力要去作那种基督徒。我以为只要能达到我所设想的标准,我就达到目的了。我真诚的盼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但对于真基督徒的定义,我当然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真基督徒应该从早到晚都面露微笑!什么时候只要他流一滴泪,他就不再得胜了。我也认为,真基督徒是永不失去勇气的人。如果在任何环境中,他有一点胆怯,我就推论他严重的失败了,因为他缺少信靠主的信心。事实上,他是构不上我的标准。

保罗是一个道地的人

我对基督徒该如何,一直持守着这些清楚厘定的观念,直到有一天,我读哥林多后书,看见保罗说他忧伤的那一段。我读到“似乎忧愁”(六10),我被这句话抓住了。我想:“保罗也忧愁!”然后我读到他“多多的流泪”(二4),我怀疑说,“保罗真的哭么?”我读到他“心里作难”(四8),我想,“保罗真的作难么?”我又读到:“我们……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一8);我困惑的问自己:“保罗也曾失望过,这有可能么?”对我而言,像保罗这样的人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当我再读下去,我渐渐醒悟过来,看见基督徒不是像天使一样,没有一点人的感觉;我也看见保罗毕竟离我们不远。事实上,我发现保罗是一个人,就是我所认识道地的人。

基督徒信仰的特点

许多人对于基督徒,有他们自己的观念,但这些看法不过是一面的,因为只是出于人的心思,不是出于神的。在保罗身上,我碰到“这宝贝”,但赞美神,我也碰到“瓦器!”我再说,基督徒信仰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此,就是“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这里有一个人是惧怕的,却又是坚决的;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似乎打倒了,却不至死亡。他显然是软弱的,但他却宣称他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你可以看见他身体上带着耶稣的死,但他却认为,这是使耶稣的生在他必死的身体上,显明出来的根据。外表所见的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在人背后,有出于神的莫大能力,证实那些外表是虚假的。人可能看他“似乎是诱惑人的”、“似乎不为人所知”、“似乎忧愁”、“似乎贫穷”、“似乎一无所有”、“似乎要死”,甚至……;虽然如此,神却印证他勇敢的断语:“却是诚实的”、“人所共知的”、“常常快乐的”、“叫许多人富足的”、“样样都有的”、“看哪,我们是活着的!”(林后六8~10)。

本文链接:http://www.jdt365.net/post/1673.html
「仅供阅读参考,引用请注明出处」

美地之声 > 资源平台